核心提示
进入2023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与之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一方面顶层政策持续加码,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新玩家涌入,且不乏各领域跨界而来的龙头企业,种种迹象无不
进入2023年以来,年底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缺口千万不断提升 ,与之配套的或达充电基础设施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一方面顶层政策持续加码
,台充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新玩家涌入 ,电桩且不乏各领域跨界而来的产业龙头企业 ,种种迹象无不表明一个属于充电桩行业的迎黄黄金发展期正在加速到来。政策密集加码6月19日晚,展期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年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要求按照科学布局
、缺口千万适度超前、或达创新融合、台充安全便捷的电桩基本原则
,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产业以更好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迎黄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 《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 、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实际上,在《指导意见》发布前,国家今年已多次发声并出台鼓励新能源汽车及充电基础设施行业发展的政策。2月3日 ,工信部等八部委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要建成适度超前的充电基础设施,新增公用桩与公共领域新能车比例力争到1:1
,高速服务区充电车位占比不低于小型停车位10%
。4月19日,发改委发声将加快推进充电桩和城市停车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鼓励汽车企业开发更适宜县乡村地区使用的车型
。5月5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
,部署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以更好的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会议强调 ,要聚焦制约新能源汽车下乡的突出瓶颈,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
。创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运营
、维护模式,确保“有人建、有人管、能持续”。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密集出台,无不表明充电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级数据
,截至2022年底 ,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0万辆,与之对应的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521万台
,车桩比约为2.5∶1 。这一比例虽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供需矛盾
,但距离工信部此前提出的“2025年实现车桩比2:1
,2030年实现车桩比1:1”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另按照国家相关机构的预测
,预计到2025年底,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突破6000万辆 。若按照规划中的车桩比2∶1来测算 ,2025年底全国共需要充电桩3000万台,较之2022年底521万台,还存在着2000多万台的缺口。新老玩家同台竞技面对如此之大的充电桩建设缺口 ,如何做到“未雨绸缪”成为行业的一大思考
。这其中,除了顶层政策的加持外,企业的推动力量必不可少。在日前举办的2023上海国际充电桩及换电站展览会(简称“CPSE展”) ,盖世汽车从中找到了一些答案
。据现场观察 ,今年的CPSE展规模空前,汇聚一大批充换电生产商 、运营商、平台商、装备与材料厂商,其中有特来电、星星充电等老牌充电桩运营企业,也有博格华纳、公牛集团等转型至充电领域企业,还有携独家黑科技首发亮相的鸿蓝智能等。 博格华纳摩斯系统副总裁兼亚洲区总经理王蓓告诉盖世汽车,“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在逐渐提升
,博格华纳也在积极转型
,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完成从车端到电网端的布局,我们看好充电市场前景,并在中国制定了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的5年销售计划。”此次展会上,博格华纳推出了最新研发的720kW大功率超级快充、高防护直流充电机以及国际多标准双枪快速充电机
。除了智能充电解决方案,博格华纳还展出了“光储充”三合一系统。据了解,作为一家专注于提供创新可持续的车行方案的跨国零部件企业,博格华纳布局充电桩板块的核心关键词便是“收购”
。2017年,博格华纳收购了欧洲Sevcon公司,2022年收购美国Rhombus公司。2023年3月则完成对湖北追日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并购重组 ,在亚洲拥有了生产和销售充电桩的制造基地
。“我们还将在全球继续收购优秀的充电企业 ,或围绕充电领域去夯实其周边领域的各个专项能力 。”王蓓说道。于是
,6月19日 ,博格华纳便宣布与意大利零部件制造商Eldor达成股份收购协议 ,收购其电动混合动力系统 (EHS) 业务部门
。此次收购预计将提升博格华纳在设计制造紧凑高效的400V和800V车载充电机方面的能力 ,这些车载充电机需与全球各区域的电网配置兼容
,同时也将为产品组合带来创新且具有成本效益的高频 DC/DC 转换器技术。在新能源充电桩领域,公牛集团绝对是一枚“新兵”。这家有着“插座一哥”称号的企业
,为何会跨界至充电桩值得关注 。据公牛集团副总裁、新能源电连接事业部总经理谢维伟介绍,在公牛传统业务中,“转换器、墙壁开关”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LED照明
、生活电器”则处于良性快速发展期
,而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迅速扩大
,公牛从“市场容量 、市场趋势
、行业竞争 、产品方案
、产品利润
、用户群体 、用户趋势
、内部能力”等多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决定瞄准这一全新赛道,寻求新的机会增长点 。谢维伟还指出
,新的市场突破口与公牛本身的基因也十分契合
。“新能源充电设备仍在用电范畴 ,公牛根植于消费者心目中的用电品牌形象就是安全,基于‘安全性高
、质量好、大品牌值得信任’等因素,客户对公牛进入新能源充电领域认可度非常高 。另外在电连接安全性上,公牛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基于外部品牌信任延伸、内部产业契合度分析,公牛的核心能力完全可以迁移到这一新赛道 。”据了解,自2021年进入充电桩赛道以来
,公牛安全充电桩、充电枪已形成丰富的SKU,覆盖从交流慢充到直流快充的不同功率,从私有场景
、城际快充站
、专用停车
、公共停车到分散式公用等不同场景的充电需求。在CPSE展会上,公牛集团针对运营端市场 ,带来了主流120kW直流双枪充电桩
。针对用户端市场 ,带来了“明星”产品3.5/7kw移动式充电器。针对目前充电负荷大的痛点
,带来了与国网合作推出的7kw智联款充电桩,可以实现在社区有序充电,助力电网削峰填谷,破解老旧小区电力容量瓶颈难题。成立于2019年的鸿蓝智能是一家深耕充电桩市场的本土企业,采用C端为主B端为辅的模式 ,共有海博智充
、小充嗨跑、小充快跑三大品牌 。在此次展会上,聚焦C端用户的品牌小充嗨跑携全球首款AI智能充电桩一经亮相 ,便成为全场关注的焦点。据鸿蓝智能董事长洪登月介绍
,全球首款AI智能充电桩是旗下星系列的旗舰级产品,搭载了自主研发的AI智能充电系统
,是一款具有划时代创新意义的产品
,主要黑科技包括:全功能智能语音交互技术
、全自动收放线缆和自动清洁技术
、车位报警管理技术、网络热点基站等
。洪登月指出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国家级战略目标背景下,小充嗨跑始终以“让智慧清洁能源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品牌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品牌核心竞争力,从而拟定了雄心勃勃的宏图计划---连续5年发布全球首款新品。“去年我们发布的全球首款鸿蒙智联充电
,拿到了4张全球认证证书
,这次发布的新品是宏图计划的第二篇章。”充电基础设施的黄金时代近年来
,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在发展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2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 ,产销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市场渗透率达到25.6%,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的发展目标。今年1-5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0.5万辆和294万辆
,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至27.7%。随着今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进一步深入
,相关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900万辆。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增长
、政策措施的密集落地、新老桩企布局驱动,业界普遍认为
,一个属于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的黄金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在CPSE展同期进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大会上
,能链智电副总裁于翔指出,“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310万台 ,且仍具备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我们的预测
,不管是新增还是老站设备的迭代更新,未来20年我们的市场投资将会超过10万亿人民币 。”若再考虑到海外市场,这一市场将更具想象空间。当下,新能源汽车已我国出海的主力之一
,作为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的充电桩,也在具备技术和价格等重优势的情况下扬帆远航。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
,2021年 ,全球公共慢充桩和快充桩的数量达到了862,118个 ,其中60%来自中国 。 可以确定的是,在全球碳中和的目标下,各国均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以欧洲市场为例
,在新能源补贴和碳排放双重因素影响下,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消费者购置需求旺盛
。IEA 统计数据显示,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由2016年的21.2万辆增至2022年的 260.0万辆。截至 2022 年
,欧洲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62万辆。不过新车销售虽十分火爆 ,但是当地车桩比却严重失衡。据统计 ,2022年欧洲公共车桩比为15:1 ,美国公共车桩比为23:1
,显著高于我国2.5:1的水平 ,且还普遍存在分布不均匀
、交流占比较高等问题。由此可见,在新能源充电桩市场,除了国内面临的巨大发展缺口外,海外同样蕴藏着无限商机,对于国内桩企而言
,在政策利好当下,如何把握好行业风口
,抢抓市场红利,还需从技术 、产品
、渠道等多维发力
。来源:盖世汽车 雷云举报/反馈